老廖手里的撬棍在月光下闪着冷光,那个巨大的集装箱静静躺在码头上,像一头沉睡的海兽。
怕什么,海啸都过去七天了,这东西又没主人认领。老廖咧嘴笑着,露出参差不齐的黄牙。
海啸过后的第七日,东南沿海的渔村依然像一个刚刚被巨兽撕咬过的伤口。破碎的瓦片、扭曲的钢筋、倒塌的围墙,还有那些被海水浸泡得发胀变形的家具,杂乱无章地散落在村子里。空气中弥漫着腐臭和潮湿混杂的腥味,让人忍不住想要捂住鼻子。
村民们大多暂居在村后的高地上,用塑料布和木板搭建起临时的栖身之所。白天,他们会下到村里收拾残局,捡拾一些还能用的东西。夜里,他们围坐在篝火旁,听着远处海浪的声音,谁也不愿意多说话。
林启明站在码头的残骸上,望着远方的海面。五十岁的他是村里船队的队长,经验老道,在这场灾难中,他的渔船是少数几艘幸存下来的。海面上,密密麻麻地漂浮着各种杂物——木材、塑料桶、破损的渔网,还有一些看不清是什么的东西。
启明叔,我们何时出海?阿正走到他身边。这个三十岁的年轻人是林启明的外甥,几年前从城里回来,本想在村里开个民宿,结果遇上了这场灾难。
林启明没有立即回答,只是继续盯着海面。那些漂浮的东西,可能是我们重建家园的唯一希望了。他的声音很轻,仿佛在自言自语。
海面上确实漂浮着不少集装箱,有的半沉半浮,有的完全露在水面上。海啸把它们从远洋货轮上冲走,现在成了无主之物。对这个被海啸摧毁的渔村来说,这些漂浮的集装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。
第二天清晨,林启明带着阿正、老廖和几个村民驾船出海。海面比往日平静了许多,仿佛昨夜的海啸只是一场恶梦。但远远望去,那些漂浮的集装箱提醒着人们,灾难确实发生过。
老廖是个六十岁的老渔夫,顽固守旧,但对于能占便宜的事情总是格外积极。他指着最近的一个集装箱说:那个看起来不错,我们先捞那个。
等等。阿正拿出手机,对着集装箱拍了几张照片。我们得先看看这些箱子的编号,说不定能查到是哪家公司的。
林启明点点头。他虽然没什么文化,但多年的打渔经验告诉他,凡事都要小心为上。
他们靠近第一个集装箱,发现它的锁头已经被海水腐蚀得差不多了,但箱门依然紧闭。箱子侧面印着一串英文字母和数字,还有一个阿正认识的国际物流公司的标志。
这是COSMO物流公司的箱子。阿正说,我以前在港务局工作过,见过这一个标志。
老廖不耐烦地挥挥手:管它是哪家公司的,现在都是无主之物。我们先撬开一个看看里面有什么。
他们用绳索固定住三个集装箱,费了很大劲才把它们拖回码头。集装箱很重,即使在海水的浮力作用下,要拖动它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回到岸上时,已经是下午了。村里的其他人听说他们捞到了集装箱,都围了过来。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,有人说里面可能是食物,有人说可能是建材,还有人开玩笑说说不定是一箱子钱。
林启明的女儿小花也在人群中。这个十八岁的女孩在海啸中失去了母亲,现在和父亲相依为命。她看着那些巨大的铁箱子,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。
当夜,村子里一片寂静。大部分人都已经睡下,只有篝火偶尔发出轻微的爆裂声。
老廖悄悄爬起身,拿上撬棍和手电筒,叫醒了另外两个同样贪心的村民。走,我们去看看那些箱子里到底有什么。
他们摸黑来到码头,选了最小的一个集装箱。老廖用撬棍对准锁头,用力一撬,锈蚀的锁头应声而断。
箱门缓缓打开,一股恶臭扑面而来。老廖连忙用手电筒照向箱内,只见里面堆满了各种医疗垃圾——用过的注射器、血迹斑斑的纱布、发霉的药瓶。那股恶臭让三个人直想呕吐。
第二天早上,林启明发现集装箱被人动过了,但老廖等人死活不承认。直到小花在码头发现了散落的医疗垃圾,真相才大白。
阿正检查了被打开的集装箱,发现箱子侧面除了COSMO公司的标志外,还有一个红色的生物安全警告标志。这个标志表示里面装的是医疗废料,需要特殊处理。
这个发现让村民们开始对剩下的两个集装箱产生了怀疑。如果里面也是这种东西,那他们的努力就白费了。
阿正把集装箱的照片发到了网上,想查询更多信息。他在一个物流论坛上发帖询问,很快就收到了一些回复。
大部分回复都是正常的,有人说这些集装箱可能是从某艘货轮上掉下来的,建议联系海事部门处理。但其中有几条回复显得很奇怪。
最奇怪的是一封私信,发件人的用户名是一串乱码,内容只有一句话:那些东西不是你们能碰的。
就在这时,小花跑了过来,怀里抱着一只小猴子。爸,你看我在海滩上捡到了什么!
那是只很小的猴子,毛色金黄,看起来像是某种热带品种。但奇怪的是,它的脖子上戴着一个黑色的电子项圈,上面有红色的指示灯在闪烁。
阿正仔仔细细地观察了电子项圈,发现上面印着一些英文字母。这看起来像是科研设备,用来追踪动物位置的。
村民们围过来看稀奇,大家都觉得这只猴子很不寻常。有人说它可能是从动物园里跑出来的,有人说它可能是马戏团的,但都解释不了脖子上的电子项圈。
我觉得这猴子和那些集装箱有关系。阿正小声对林启明说,都是海啸后出现的,时间太巧了。
第三天上午,镇上的领导突然来到了村里。镇长是个四十岁的中年人,戴着眼镜,说话总是小心翼翼的。
镇长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。从现在开始,禁止任何人打开这些集装箱。我已经联系了上级部门,他们会派人来处理的。
为什么不能打开?老廖不服气地问,这么多东西现在是无主之物,按照海洋法,我们有权处置。
这不是海洋法的问题。镇长摇摇头,涉及到国际物流的东西,情况很复杂。你们建议还是不要自作主张。
镇长留下几个人看守集装箱,然后匆匆离开了。但他的话让村民们更加好奇了。如果这些箱子真的没什么特别的,为什么政府要这么紧张?
不管怎样,我们总得知道里面是什么。林启明说,万一真的是什么值钱的东西,我们就这么交出去,太不甘心了。
最终,大家决定趁着看守人员不注意,偷偷打开一个集装箱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。
第四天,阿正独自驾船出海,想要寻找更多漂浮的集装箱。海面上确实还有一些,但距离都比较远。
正当他准备靠近一个集装箱时,发动机突然熄火了。他试了几次都无法重新再启动,船开始在海浪中摇摆。
就在这时,一艘小艇从远处快速驶来。艇上有三个人,都穿着统一的蓝色工作服,看起来像是某个机构的工作人员。
那人点点头,用绳索把阿正的船拖到了较为安全的海域。但在分别时,他突然说了一句话:别打开那个箱子。
但那艘小艇已经快速离开,留下阿正独自在海上发呆。他们怎么知道村里有集装箱?又怎么清楚自己和那些箱子有关?
林启明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说:明天晚上行动。我倒要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,值得这么多人关注。
第五天夜里,村子里格外安静。看守集装箱的人员在简易帐篷里睡得正香,丝毫没有察觉到有人正在悄悄接近。
林启明、阿正、老廖和另外几个村民摸黑来到码头。月亮被云层遮住,四周一片漆黑,只有海浪声在夜空中回荡。
老廖已经迫不及待地拿出了撬棍。这个集装箱的锁比之前那个要结实一些,老廖费了很大劲才把它撬开。
锁头断裂的声音在夜空中格外清脆,大家都屏住了呼吸,担心会惊醒看守人员。但帐篷里依然没有动静。
所有人都围了上来,手电筒的光束聚集在集装箱门上。林启明深吸一口气,用力拉开了箱门。
箱门缓缓打开,手电筒的光束照向箱内。箱子里的东西一露面,众人顿时炸开了锅,惊呼声此起彼伏,谁也没想到会看到这样的景象...